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全国数字教育大会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文件精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我校教职工深入了解教育领域大模型的前沿动态、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提升我校师生在AI时代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4月11日,我校成功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大模型技术发展、应用实践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入探讨,全校1400余名师生参与学习交流。

大会现场
会议主会场邀请西安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鸿教授为全体师生作《数智时代 AI+赋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学校副校长雷旭主持。张鸿教授从大模型的技术演进、教育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AI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个性化、智能化教育发展。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探索AI在课程设计、学习评估、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他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讲述数智时代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张鸿教授在报告中,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行业经验,深入剖析了教育领域大模型的核心技术原理,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大模型在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智能辅导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在场师生勾勒出了一幅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
在分会场,西安理工大学宋霄罡博士以《DeepSeek 赋能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思考》做专题报告。他以 “AI 大模型发展现状、应用及教学科研赋能” 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大模型基础入门和主流技术,涵盖 AIGC 发展史、国内外大模型和 Deepseek 发展情况,并对产业机遇进行了探讨。他强调了 AIGC 在赋能教学、科研方面的显著作用,尤其是辅助课程与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智能答疑、科研成果管理、文献搜索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可以满足多样化教育教学的需求。

教学质量提升与评估培训会现场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部署要求,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及教师的“五金”建设能力,上海大学教学评估中心主任辛明军教授为我校专业负责人、二级学院教学科科长等100余人做专题报告。辛明军教授从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学校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对标、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培训,既翔实介绍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类指标内涵,又结合高水准的本科评估路径和经验为我校提前做好迎接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辛教授以评估专家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要点,助力我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deepseak - 教学管评新引擎》的报告现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李荣涵博士为我校青年教师带来《deepseak - 教学管评新引擎》的报告。本次报告首先简述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大模型已有的应用场景,包括慧通大模型目前的应用情况,进而引出 DeepSeek 在技术上的优势和新的特点。他从大模型的技术基础出发,深入解析了DeepSeek在智能教学、科研辅助、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高效提示词技巧及本地化部署方案,为教师运用AI工具提供了实用指导。 青年教师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纷纷表示这场报告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 AI 教学应用新领域的大门,对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具有极大的启发。

学校党委书记高玉峰为张鸿教授赠送麦秆画

校长程书强为宋霄罡博士赠送赠送麦秆画
会后,学校党委书记高玉峰、校长程书强分别为张鸿教授、宋霄罡博士赠送学校师生共创艺术作品——麦秆画。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本次系列培训活动,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人事处等多部门在学校领导的亲自部署下,组织本次系列培训活动。此次培训覆盖了全校师生、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二级学院处科级干部,以及青年教师和新进博士等多个群体,实现了人员的广泛覆盖。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教学质量提升与评估,以及 DeepSeek 助力高校教学管评等多样化的培训主题,涵盖了教学的各个关键环节和要素。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教学质量的把控到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优化,为全校教职员工带来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助力学校在数字化教育的浪潮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本次系列讲座作为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意义非凡。它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行业专家深度交流的平台,拓宽了 “AI + 职业教育” 的实践视野,更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领域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深化应用,为培育高技能人才注入了强大动力。参会师生一致反馈,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详实,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极大地启发了他们对 AI 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思考,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探索相关路径,携手迈向智能教育新时代。未来,学校将持续发力,积极探索 AI 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筑牢根基,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赋能助力,为我校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建设添砖加瓦。